小兒科醫師 謝璧光
多胞胎的生產比率正逐年上升中,2002年台大醫院統計多胞胎大約佔活產數的3%。但和單胞胎的產婦比較,多胞胎的產婦常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援。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對雙胞胎或多胞胎更是重要,因為多胞胎嬰兒大多是高危險群新生兒。但是多胞胎母親哺乳時卻常面對困難與挑戰:首先是母親的疲累、睡眠剝奪、沒有足夠的幫手。其次,40%的雙胞胎及90%的多胞胎是早產及低體重,45%的雙胞胎及70~90%的多胞胎是剖腹產。早產兒的相關問題:黃疸、感染、呼吸窘迫症、胃食道逆流等等,都會影響哺乳的進展。
奶水不足是停餵母奶的主要原因。有些人會質疑媽媽的奶水量是否足夠供應多胞胎,許多文獻證據是肯定的。在產後六個月,純哺餵母乳的雙胞胎媽媽一天可以泌乳0.84~2.16kg;在產後二個半月,完全哺乳的三胞胎媽媽一天可以泌乳約3.0kg(6)。只要有足夠的協助,寶寶正確的含乳,並且依嬰兒需求哺餵,母親一定可以製造足夠的奶水。
純哺餵母乳是最理想的,但我們應以開放的心胸去接受父母的選擇,畢竟多胞胎的哺乳方式是多元的:有的母親可以純哺乳所有的嬰兒─直接吸乳房或是用擠出來的奶水(EBM);有的母親用輪流方式,在一天中的某段時間純哺乳其中一、兩個嬰兒,其他嬰兒吃擠出來的奶水或配方奶,下一個餵奶時段再交換。
2003年,British Columbia Reproductive Care Program依實證醫學根據制定多胞胎的哺乳政策,列出以下幾點多胞胎家庭的權利及醫療人員照護的指導原則:(3)
一、多胞胎(或即將有多胞胎)的家庭應有機會學習哺乳的好處,及了解哺餵早產兒的挑戰性。
在產前父母可能會低估了照顧嬰兒們所花費的時間,高估了自己的體力,導致寶寶出生後精疲力竭或〝奶水不足〞而提早離乳。保健工作者應在懷孕早期幫助準父母尋求社會資源協助及產後的幫手,並事先告知幫手父母的哺乳計劃。
二、多胞胎家庭應知道如何查到一般哺乳及多胞胎哺乳的資訊。(例如:書籍、網站、衛教單張及其他多胞胎家庭的經驗)
在某些國家或是地區,哺餵母乳並非標準的社會文化,這些準父母們特別需要哺乳資訊。準父母及其產後的幫手均要參加產前教育(媽媽教室),學習哺餵多胞胎及如何擠奶。
三、幫助多胞胎家庭在產後儘早泌乳,並在母子穩定的狀況下,儘早哺育母乳。
對於健康的多胞胎嬰兒,早期的皮膚接觸及母嬰同室很重要。在新生兒觀察室,要提供隱密、舒適的哺乳空間有利於早期泌乳。即使只有少量的初乳,對低體重兒的多胞胎都是很珍貴的,若是母嬰分開,無法哺乳,要教導母親擠奶,以維持泌乳(非常重要!)。一天至少擠奶8~10次,也就是至少2~3小時要擠一次,每次擠奶約需10~20分鐘。 多胞胎也可做袋鼠式護理(分開做或一起做),肌膚接觸有助於泌乳。
四、醫療團隊應協助多胞胎家庭,建立哺乳計劃。
有些母親會很挫折,因為一次餵奶不能滿足所有嬰兒的需求,嬰兒們必須〝排隊〞等著吃奶。有的母親可以一個一個輪流餵奶;有的母親一次餵一、兩個嬰兒,其他嬰兒吃擠出來的母乳(或配方奶);下一回餵奶再交換,所以哺乳計劃應有彈性的,依母嬰的需求或喜好而調整。建議參考表格一製作每個嬰兒的餵奶紀錄單
表格一
日期 |
餵食 |
餵食量 |
大便 |
餵食品質 |
藥物 |
備註 |
餵食時間 |
(breast EBM or Formula) Breast Left/Right 方式(管餵,瓶餵etc.)
|
|
小便 |
(活力好, 溢奶,嗜睡etc.)
|
母乳加強物 (Fortifier)
|
嬰兒行為, 袋鼠式護理, 皮疹, etc. 體溫: 體重: 洗澡:
|
五、多胞胎哺乳在產後期、嬰兒期、幼兒期,都能得到有實證依據的、有技巧性的及連續性的協助。
母親懷孕及生產的過程是相當疲累的。當嬰兒健康情形允許時,儘量將嬰兒推到母親病房餵奶,而非讓媽媽跑到新生兒室餵奶。
有些多胞胎早產兒若用過奶瓶奶嘴,很難學會含住乳房,所以早產兒應由胃管餵食直接轉成乳房餵食,不要經由瓶餵,哺乳才比較容易成功。
多胞胎母親餵奶很頻繁,所以預防乳頭痠痛皸裂是很重要的。要幫助她調整舒適的餵奶姿勢,並矯正嬰兒的含乳─特別是用過人工餵食的早產兒。雙胞胎同時餵奶的姿勢可以查閱參考資料(4)。母親可能需要好幾週的適應期,才能對各個嬰兒找到得心應手的餵奶姿勢。
剛開始多胞胎含奶技巧較不好時,需要分開餵奶,可以矯正含乳、吸吮及抱嬰兒姿勢。一旦哺乳技巧建立後,而且多胞胎之間配合得好,可以試著兩個同時餵奶。(最重要的:依母嬰喜好而定,且需要人幫忙)若同時哺乳兩個嬰兒,可以讓含乳較困難的嬰兒先吃,擺好姿勢後,再讓含乳技巧較好的嬰兒吃奶。另外一種情況是:吃得快的嬰兒先吃,有噴乳反射時,另一個吸吮力弱的嬰兒比較容易吃到奶水。
多胞胎一旦出院後可能父母會忙得不可開交,也不會主動尋求協助。研究顯示(7),若專業人員能提供電話追踪、家訪或家庭支援,哺乳成功率較高。
25~30%的雙胎產婦及高達40%的三胞胎產婦在產後頭一年有憂鬱症,所以我們提供家庭支持時應注意母親的情緒。
六、醫院措施應該儘量減少母親和多胞胎分離或多胞胎嬰兒之間的分離。
可能的情形是:NICU床不夠,有的嬰兒轉院;母親或其中一位嬰兒先出院,還要回醫院探視/哺乳尚未出院的嬰兒,應盡量避免這樣的狀況。
另外,研究顯示:多胞胎一起睡(co-bedding),有助於生理及心理的穩定,減緩情緒壓力,並增加哺乳成功的機會(5)。
多胞胎持續哺乳在出院後更是一大挑戰。他們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包括醫療系統、社區支援、家庭家事的幫忙及社工支持團體。
主要參考資料
1. Chen CH. Challenges in breastfeeding multiples. 13th Congress of the Federation of Asia and Ocean Perinatal Societies. Kuala Lumpur, Malaysia, April 2004.
2. Hattori R, Hottori H: Breastfeeding twins: Guidelines for success. Birth 26:37-42;1999.
3. Leonard LG. Breastfeeding rights of multiple birth families and guidelin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Twin Res 6:34-45;2003.
4. Mohrbacher N, Stock J. Multiples- Breastfeeding twins, triplets, or more. In The Breastfeeding Answer Book,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3rd ed., pp. 371-383, 2003.
5. Nyqvist K, Lutes L. Co-bedding twin: A developmentally supportive strategy.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27:450-456;1998.
6. Saint L, Maggiore P. Yield and nutrient content of milk in eight women breast-feeding twins and one woman breast-feeding triple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56:49-58;1986.
7. Wilson I. Breastfeeding multiples. In L. Keith, E. Papiernik, D. Keith, B. Luke(Eds.), Multiple pregnancy: Epidemiology, gestation and perinatal outcome. pp. 553-561, New York :Parthenon. 1995.